教育心得—智慧地给孩子留白(转载)

转载至:Michelle Wan:教育心得——智慧地给孩子留白(20181006)

大家好,我是文昭,今天这集节目是来自于Michelle Wan女士的教育心得:智慧地给孩子留白。这期节目篇幅不长,但是“留白”这个概念与教育相结合,这样一个视角一下就引起我的兴趣。今天开头这一段算是我不揣冒昧,越俎代庖,在进入教育这个话题之前,对“留白”这个概念为什么能和教育实践贯通起来,做个解释。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技法,它的关键是在于:画面的美感,不是画家创作好了,端给观众们来品位的,而就要求观赏者的参与,最后那个美感是画家和赏画者共同完成的!

“留白”相当于发出了一个邀请,它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教育的手段,因为赏画的人参与了对美感的构建,他的审美能力、鉴赏品位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充实,这其实就是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比如中国画里画月亮,一般不会以颜色、线条、光影这些西方油画或水彩画的要素来表示月亮,而是画云彩,在云彩当中留一块白,这块白就是月亮。这叫“烘云托月”(“烘托”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画面的主题月亮,是一种不存在的方式来显示“存在”。那这个月亮应该是什么样呢、还给人的观感是什么呢?观赏这幅画的人实际上得把自己的理解力、和想像力加进去,才能达成对画面的完整诠释。所以如果你最终觉得这个画面很美、很动人,请不必谦虚,这个美感有一部分是你和画家共同完成的,你不再是这幅画被动的欣赏者,你可以是说这幅画的作者之一、这幅画有多少人欣赏,就有多少个作者。而最后那个印象一定会是很生动地、很深刻地留在你的心里,因为you are a part of it. 而这恰恰就是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把一个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你是在用你的全部生命、情感在体会它。你的情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理解力也得到了提升,你不是仅仅记忆一堆符号和定义,那教育的目标就达成了。

“留白”这个思想进一步说,是“虚实相生”这个道家思想在艺术上的体现,画云彩,不实打实地把月亮画出来,这叫“虚”;可给人的印象又是如此的深刻,这叫“实”,虚和实这两概念的切换通过艺术完美地展现。留白的技法在中国的园林设计、文学创作上都有广泛的运用,唯有不着笔墨,得“无为”,留下这个“虚”、这个“白”,才能展示出意境。

典型的像《诗经 国风》的《关雎》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你看,诗里说的是雎鸠这种水鸟,说的是荇菜这种水草,然后就是诗人感受。窈窕淑女在哪儿,长什么样、什么打扮、高矮胖瘦如何,是什么来历、又姓甚名谁啊,诗中都没有出现,这叫结构性的留白。可是作为读者你是不是浮想联翩啊,头脑中不断构想这位让诗人魂牵梦绕的女子的芳容啊?这就是留白的魅力。要没有这些浮想联翩你又怎么会觉得这首诗很美呢?

说了这么多是我喧宾夺主,是我对万女士教育心得的心得,想从审美教育,培养美感这个角度深谈一下“留白”和教育的贯通之处。在这期节目中,万女士还谈到了投资中的风险区间理论和教育心得的联结,这样的话题是一个开始,也许有待于更深入的发掘和锤炼,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开始。好,下面就是这一集的:教育心得——智慧地给孩子留白。

在谷歌输入教育二字,瞬间可以搜索到16亿条讯息。教育话题从东方的应试教育延展到西方的素质教育。教育理论从苏格拉底时代盛行的古典教育穿梭到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再发展到近代由杜威发起的进步教育。可以说,自从历史上有了对人类智慧的记载,教育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讨论课题。这些是众所周知的。近代,人们逐渐忘记了的,或者说忽略了的是大众教育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阅读过柏拉图著作的人也许都注意到了,苏格拉底时代与他展开讨论的和那些接受教育的似乎都是精英阶层。那么,在西方大众普遍接受教育是从何开始的呢?

西方历史文明的早期,大众普遍是不识字的。大众接受宗教信息需要听少数识字,熟知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宗教工作者将上帝的话通过他们的描述讲给大众听。基督教的兴起带来了民众对读书识字的需求,而教会担任起了这一重要职责。逐渐地,民众能够自己读圣经,对神留给他们话有了自己的解读。可以说,接受教育在那时是个自由的选择,也是一个非常个人的决定。伴随15世纪宗教的腐败,自己能读圣经的民众逐渐不再信任那些传递上帝声音给他们的人了。由此,马丁路德才得以在16世纪发起一场浩荡的宗教改革。发展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教育需求。在现代的美国,孩子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如果谁家的孩子不上学,父母会被关押起来。关于现代西方教育,西方学者推出了各种理论与学说。对公共教育不满的学者将近代教育的失败归结于西方教育系统依然停留在为工业革命时代而设计的公校体系。简言之,现代公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听话的,服从规则的,有知识的工作人员,而非培养有独立思想的哲学家,思想家,乃至政治家。

前面的阐述并非为指责公立教育,又或者为其开脱。但是,我们应该了解,面对教育时,父母们的焦虑起源点。教育,是个庞大的话题。其发展史几乎包含在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中。而教育又是各位父母唯一一项没有经历任何培训,就要开展的漫长的事业。我并非教育专家,在此,仅希望能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与各位分享,与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交流、共同成长。

那么在讨论什么是好的教育方式前,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我们必须对教育加以定义。对于每个个人、家长与孩子来说,教育是什么? 怎样的教育才算成功呢?

简单点看,很多人也许认为考高分,考好的大学,找高薪的工作就是一场成功教育的标志。更具体些,一些人会把上常青藤当作是教育的成功标志。古希腊赫赫有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两本著作中对教育话题进行的充分的讨论。在他的《政治学》中,给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两点。首先,是他对教育对维持政体的重要性的讨论。他说:“The character of democracy creates democracy, and the character of oligarchy creates oligarchy; and always the better the character, the better the government.” 大意是,民主的品质创立了民主政体。寡头主义的品质创立了寡头政体。高尚的性格(品质)才能缔造高尚的政府。其次,在卷八中,他大篇幅的讨论了闲暇的重要性,并将闲暇的理性活动与游嬉加以区分。游嬉在紧张工作后让人得以松弛。而游嬉却不可能成为人生的唯一目的。而闲暇则不同;闲暇才能思考,才能带来人生终极的快乐。他也说,只有善德最大的人,才可能拥有这种由内而外的高尚的快乐。

那么,在我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立仁为本的教育。心正了,孩子才可能与周边的人,社会形成一种健康的,正向的关系。在他/她长大后,他可能会在心灵层面了解自己与神的关系。而后,他/她的各项技能才可能在属于他/她的领域得以发展。

在价值层面,我认为品德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于各项能力的培养。而在实践中,品德是不可能仅通过说教甚至打骂来达到目的的。在时间层面,通过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孩子展开讨论,才可能让他们明白价值观,道德,以及优秀的品德是怎样的。所以,我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如果一个孩子花大量时间刷题,把考取高分,高名次作为人生第一目标,在价值层面将此摆放在就对他人的需求,包括家人的需求和感受的对立面或者更高阶,这才是矛盾的根本所在。

于此同时,孩子需要闲暇时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留白。现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孩子们的课外时间都排得很满。家长、老师们都感叹昔日的童年已经不存在了。孩子们和稀泥的时间没有了,甚至思考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琴,游泳,象棋,体操,滑雪,高尔夫,网球,中文,数学补习班,编程,等等等等,数不胜数的课外班和竞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留白?

在我所从事的投资和风控领域,这些年让我受益很深的是一个概念:区间。任何投资回报在时间轴上的未来走向都是个未知。那些把回报率锁定在一个特定的点的投资人失望的概率高于那些将回报率锁定在一个区间的投资者。另外,给自己一定的空间会让人在紧急和突发情况下有更多的时间和脑力以及心力来调整策略,甚至思考应对方式。我尝试着用这样的思维模式看待孩子的教育。与其对于孩子所学、所做的课业和课外尝试锁定在某个点作为期待值,我试着把时间条线拉长,放宽,帮助她做更长期的目标选择。例如,与其期待在每个学年将数学和英文阅读水平提升到某个位置,我们将时间拉长到三年。这样,在短期内,孩子能够根据自己阶段性的兴趣来集中学习某个科目。在一个个好奇心得以满足后,在转向下一个兴趣点。将目标做区间定义的领域给好处是,孩子的灵活度和弹性更大了。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大理想时,她应对挫败感的能力也得以提升,因为她知道自己还有时间去做调整。从某个层面讲,这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留白吧。

这些是我近期的读书心得以及一些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实践与大家分享。也请各位不吝赐教。感谢大家。